首页 烟草资讯 正文

“爱鹅”烟标-烟标上的“东方之珠”

“爱鹅”烟标

“爱鹅”牌卷烟是国营滕县卷烟厂(山东中烟滕州卷烟厂前身)于1961年生产的一个卷烟牌号,取名来自“羲之爱鹅”的典故。相传王羲之喜爱养鹅,通过观察鹅的叫声和神态,逐渐融入其书法艺术之中,所写的鹅字一笔而过,称为“一笔鹅”。

“爱鹅”烟标为红黄相间底色,主、副版图案均为在水波中游弋的白鹅。主版以王羲之行书字体写有品牌名“爱鹅”二字,两侧印有醒目的“20过滤咀”字样。

烟标收藏的情结

2016年下半年,《青岛卷烟厂烟标集(1919~2006)》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了青岛卷烟厂80多年间的192个牌号1156枚烟标及有关史料,是该厂第一本完善翔实的烟标集,可谓内容全面、观点新颖、装帧精美。中国烟草博物馆和青岛图书馆高度评价并收藏了这本富有史料价值的书籍。

很难想到,这本厚437页、重约2公斤的烟商标集,竟是由该厂年近古稀的退休干部赵玉华和其丈夫苏家良历时六年编写而成的。

遗憾和热爱

翻开烟标集,只见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我们深情热爱的青岛卷烟厂。”这句话说明了作者编写此书的初衷和目的。

1968年,高中毕业的赵玉华进了青岛卷烟厂。从车间到机关,从工人到干部;从知青办到企管办,从计划处到信息中心,她在每个岗位上都能干出名堂和成绩。

赵玉华很早就了解“青烟人”对有一本企业自己的烟标集有多么渴望,知道企业曾组织编写而未出成果,她曾暗下决心编写烟标集,为此也搜集了不少烟标,但终因工作太忙而难以顾及。退休时,很少掉泪的她在欢送会上泪如雨下。她说:“总觉得烟厂给自己的太多,自己给烟厂的太少,留下了遗憾!”她所说的遗憾,其实就是指编写烟标集这件事。

退休后,赵玉华把自己的想法跟苏家良一说,立即得到喜爱收藏的苏家良的理解和支持。在2010年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赵玉华夫妇迈上了编写烟标集的漫漫征途。

编写烟标集的基础工作是广泛全面地搜集烟标。古人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赵玉华夫妇搜集烟标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平时见到亲戚、朋友、同事,忘不了的问话是“有没有烟标”;看见丢弃的烟标,总会弯腰捡起,然后拆开、擦净,放到衣袋里……

老两口知道,搜集一般烟标可以要和捡,而珍贵稀缺的烟标就只能靠买了。老两口几乎天天上网寻找和购买烟标。全国各地举办的大型烟标交流会和拍卖会,他们几乎每次都参加。在江苏南京的一次烟标拍卖会上,赵玉华用1300元钱拍下一枚较为罕见的烟标。因为经济能力有限,对那些实在买不起的烟标,赵玉华只好和烟标主人商量,采取拍照或扫描的办法留下样品。

四次英国之行

据《青岛卷烟厂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该厂生产过81个牌号的卷烟。数量虽不多,但由于年代久远,搜集这些烟标及其资料,难倒了不少烟标收藏界的“英雄好汉”。青岛卷烟厂当年组织编写未成,这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这个难题又摆在了赵玉华夫妇面前。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英国工作的女儿苏波帮了大忙。

苏波得知父母的难题后,提议先向总部设在伦敦的英美烟草集团(其前身英美烟公司曾于新中国成立前在青岛设厂生产卷烟)求助。于是赵玉华夫妇满怀希望,于2011年第一次来到伦敦。苏波把父母写的信译成英文寄往英美烟草集团,没想到很快得到回信说当年在华企业的烟标资料已经销毁。

赵玉华夫妇乘兴而去败兴而归。2012年,苏波得知,英国烟标收藏家俱乐部将于当年6月份举行年会,同时举办烟标交流会和拍卖会。于是赵玉华夫妇第二次来到伦敦。这次伦敦之行收获颇丰,赵玉华不仅买到了许多珍贵烟标,还结识了英国烟标收藏家俱乐部秘书长,并成为该俱乐部成员。回到国内,在女儿的帮助下,赵玉华与英国烟标收藏家俱乐部建立了经常性联系。

2013年春天,赵玉华得知,一位名叫丹尼尔的英国烟标收藏家有英美烟草集团当年在华企业的烟标资料,于是她和丈夫第三次飞到了伦敦。丹尼尔家离伦敦200多公里,第二天早上还没倒过时差的赵玉华就让女儿驾车前往丹尼尔家。

驱车近三个小时,终于见到了丹尼尔,见到了烟标和相关资料。烟标共300多枚,资料上详细记载了英美烟草集团当年在华企业生产烟标的图样、设计单位、注册单位及地点、变更情况等。

赵玉华毫不犹豫地用重金买下了这些资料,还和丹尼尔成了好朋友。赵玉华经常通过网络向他咨询有关问题,丹尼尔每次都是详细查找资料,认真给予回答,最后成为《青岛卷烟厂烟标集(1919~2006)》的顾问。

2015年,烟标集初稿完成,赵玉华夫妇第四次来到伦敦,把初稿送给丹尼尔修改。丹尼尔先后写了七封长信,谈修改意见,这对烟标集的出版帮助很大。

三次征求意见

一开始,赵玉华认为,烟标收集齐了,按时间顺序排列,加上前言和后记就可以完工了。后来发现并非这么简单。在编写这本烟标集的六年时间里,大的改动就有三次,一次比一次要求高,一次比一次难度大。赵玉华夫妇对此不是避重就轻、退缩放弃,而是知难而进、自我加压,做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变动。

赵玉华第一次拿出征求意见的烟标集初稿,其实是一本只有烟标没有文字的图画集。大家浏览之后说,这看上去更像是一本美术作品集。有的朋友提出建议,能否像连环画一样,在每枚烟标的后面附上设计者、设计时间、注册时间、画面含义、生产数量和背后故事等。

赵玉华夫妇觉得非常有道理,又把重点从搜集烟标转向搜集其他资料。于是,两位老人成了青岛卷烟厂档案馆的常客。他们不畏严寒酷暑,戴着老花镜,一边翻档案一边做记录,还查阅了厂志、年鉴、厂报及有关文件等。

赵玉华第二次拿出烟标集征求意见,得到大家的充分肯定。然而,一位老领导觉得把烟厂近百年的烟标“一锅煮”不好,缺乏层次感,建议把烟标集分成“新中国成立前”“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前要有概括性的文字,说明它们的不同情况特点,看出变化和发展。

这个建议对赵玉华夫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他们不单是收藏者,而且要成为研究者,对企业发展乃至每枚烟标的内涵要有独到看法。

为做到这点,老两口推迟了编写计划。在搜集整理烟标资料的同时,买了许多与烟草和企业相关的书籍进行学习研究。夫妇二人经常讨论交流,有时为不同观点而激烈争论。他们还注意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向资深烟标收藏家请教,注意倾听不同的观点,进行对照和比较。比如怎样认识改革开放前后烟草行业的变化,赵玉华夫妇数易其稿,最后才写出了自己比较满意的“说明”。

烟标集付印前,赵玉华又拿着第三稿征求意见。烟标藏友们评价很好,但由于对青岛卷烟厂和英美烟草集团的发展变化不很了解,有些地方看不懂。为解决这个问题,赵玉华夫妇又查阅相关资料,写出了“青岛卷烟厂演变图”“青岛卷烟厂大事记”和关于英美烟草集团的“注释”,附在书后。对此,烟标藏友及读者都表示满意。

集体的力量

赵玉华说:“烟标集虽然署我和老伴的名字,其实是集体力量的结果,特别是青岛卷烟厂那些老领导、老职工为烟标集付出了很多,没有他们提供的大量真实、生动、鲜为人知的资料,就不可能有这本烟标集。”事实的确如此。赵玉华在烟厂工作了36年,对烟厂的老领导和老职工太熟悉了,这是她编写烟标集的特殊优势。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卷烟厂手工绘制烟标的主要设计师有四人。第一任设计师张锡之,1992年去世。于是,其他三位成了赵玉华走访的重点。最少的走访五次,最多的走访三十余次。杜吉广是第二任烟标设计师,年近八旬,他设计的烟标最多,帮助赵玉华揭开了许多谜团和误解。

青岛卷烟厂的许多退休老领导都参与了烟标的策划设计定稿工作,他们也成了赵玉华走访的重点。例如,有关张锡之的情况,赵玉华就是通过走访90多岁的原副厂长张志俊才知道的。张锡之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设计了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卷烟厂第一枚烟标“黄河”,前后共设计了近40个牌号的烟标,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卷烟厂退休老职工听说赵玉华要编写烟标集,非常高兴和支持。赵玉华走访他们时,他们不仅认真回顾,还纷纷把自己留存的烟标、照片等送给赵玉华。

据统计,六年时间里,赵玉华夫妇走访老领导和老职工近千人次,了解到大量在档案馆查不到的历史事实和有趣故事,为烟标集内容的翔实生动打下了基础。烟标集编成后,赵玉华又印出样稿,送33位老领导和老职工审阅,征求意见,加以修改,最后才定稿付印。许多职工说,赵玉华的走访,实际上也是在做青岛卷烟厂资料的抢救工作。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烟标集的出版是一次有益的尝试。随着我对企业历史资料和实物收藏研究的深入,以后将向烟草行业、青岛卷烟厂、烟标收藏界的朋友拿出新的成果,献出挚爱深情。”赵玉华坚定地说。

烟标上的“东方之珠”

①上世纪40年代,中国天益烟厂出品的“香港”烟标。

②上世纪50年代,中国联工烟厂出品的“香港牌”烟标。

③上世纪90年代,安徽亳州卷烟厂出品的“港归”烟标。

④上世纪90年代,安徽蒙城卷烟厂出品的“香港归”烟标(局部)。

⑤上世纪90年代,安徽合肥卷烟厂出品的“紫荆花”烟标。

⑥上世纪90年代,澳门云福卷烟厂出品的“金香港”烟标。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世纪鸦片战争后,英国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强占香港。1997年7月1日,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香港有“东方之珠”的美誉,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以香港为主题的烟标便不断面世。上海裕新烟公司出品于上世纪30年代的“香港”烟标,主版图案为香港风光,副版上印有花体英文“HongKong”等字样。

上世纪40年代,中国天益烟厂出品过“香港”烟标(图①),主版图案的近景是海面上的两艘帆船,中景是海边的一排楼房,远景是连绵起伏的青山。

上世纪50年代,中国联工烟厂出品过“香港牌”烟标(图②)。该烟标以红色、蓝色、白色为主色调,主版图案是山下矗立着一栋栋楼房,海面上轮船驶过。

上世纪90年代,安徽亳州卷烟厂出品过“港归”烟标(图③)。该烟标以红色为底色,主、副版图案均为香港中银大厦一带的景象。

香港中银大厦是中国银行在香港的总部大楼,位于香港中西区中环花园道1号,由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1985年4月动工,1989年建成,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大厦外形好似竹子节节高升,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香港中银大厦曾获2002年香港建筑环境评估“优秀”评级奖项、1999年香港建筑师学会香港十大最佳建筑等荣誉。

上世纪90年代,河北张家口卷烟厂出品的“太阳”烟标、河北石家庄卷烟厂出品的“归牌”烟标、河南南阳卷烟厂出品的“顺和”烟标,都采用了香港中银大厦的图案。

河南汝州卷烟厂于上世纪90年代出品过“云河”烟标。该烟标主版图案是香港中银大厦的夜景,副版印有“港币小史”知识介绍。

安徽蒙城卷烟厂于上世纪90年代出品过“香港归”烟标(图④),该烟标主、副版图案均为香港城市风貌。

紫荆花是香港的象征。上世纪90年代,安徽合肥卷烟厂出品过“紫荆花”烟标(图⑤)。该烟标以金色和红色为主色调,主、副版均印有金色的紫荆花图案。同时期,安徽亳州卷烟厂出品的“港归”烟标也以紫荆花为图案。

上世纪90年代,澳门云福卷烟厂出品过“金香港”烟标(图⑥),主、副版图案均为香港夜景。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纪念香港回归的加字烟标。加字烟标是在原有牌号与图案上加印相关纪念文字的烟标。比如,北京卷烟厂出品的“北京”加字烟标上印有“97香港回归纪念”字样;湖北大悟卷烟厂出品的“同庆”加字烟标上印有“香港回归 普天同庆”字样;浙江宁波卷烟厂出品的“大红鹰”加字烟标上印有“97香港特别纪念”;湖南常德卷烟厂出品的“归航”加字烟标上印有“纪念香港回归祖国”“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等字样。

烟标上的人民大会堂

①上世纪50年代,国营淮阳卷烟厂出品的“胜利”烟标。

②上世纪60年代,武汉卷烟厂出品的“辉煌”烟标(局部)。

③上世纪60年代,芜湖市新中烟厂出品的“神州”烟标。

④上世纪60年代,济南卷烟厂出品的“欢庆”烟标。

⑤上世纪70年代,国营武汉卷烟厂出品的“新华”烟标。

⑥上世纪80年代,延安卷烟厂出品的“人民大会堂”烟标。

⑦上世纪80年代,中国昆明卷烟厂出品的“大重九”烟标。

⑧上世纪80年代,湖北省江陵烟厂出品的“画扇峰”烟标。

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安徽亳州卷烟厂出品的“亳州”烟标(局部)。

每逢全国两会,人民大会堂就成为人们目光聚焦的地方。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齐聚一堂,在人民大会堂共商国是。

人民大会堂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是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人民大会堂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于1958年10月动工、1959年9月竣工,仅用了10个多月建成,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是纪念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

人民大会堂建成后,其雄伟庄严的形象多次出现在烟标上。

上世纪50年代,国营淮阳卷烟厂出品过“胜利”烟标(图①),主版画面是人民大会堂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夜景,深蓝色的天空中绽放着绚丽多彩的礼花;副版画面是长安街上的一排路灯与灿烂的礼花。

上世纪60年代,许多烟草企业出品过以人民大会堂为主题的烟标。湖北武汉卷烟厂出品过“辉煌”烟标(图②)。该烟标主副版画面分别为不同角度的人民大会堂侧面景象,人民大会堂上悬挂的国徽依稀可辨,人民大会堂前还立有高大的路灯,图案简洁明快。安徽芜湖市新中烟厂出品的“神州”烟标(图③),主版画面是门额高悬国徽的人民大会堂侧面;副版以蓝色为底色,图案是人民大会堂附近的路灯。辽宁营口卷烟厂出品的“人民大会堂”烟标,是该厂员工王玉良等人根据人民大会堂的效果图设计的。该烟标以红黄两色为主色调,主版图案是高悬国徽的人民大会堂侧面景象,副版用线描的手法描绘了人民大会堂的正面全景。山东济南卷烟厂出品的“欢庆”烟标(图④),主版图案是在一片红旗的掩映下,人民大会堂上方红旗招展,图案左上方是一个大红灯笼,画面充满喜庆气氛;副版图案是石油钻塔与储油罐,当时大庆油田被发现,我国一举甩掉了贫油的帽子,举国欢庆。

上世纪70年代,国营武汉卷烟厂出品过“新华”烟标(图⑤),主副版图案均为人民大会堂的正面全景,背景是红旗汇成的红色海洋。

上世纪80年代,陕西延安卷烟厂出品过“人民大会堂”烟标(图⑥)。该烟标以红色为底色,主版图案是人民大会堂的侧面,副版图案是延安宝塔山、延河桥远景。

山东德州卷烟厂出品于上世纪80年代的“振华”烟标,主副版图案均为人民大会堂正面全景和高大的路灯。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烟草企业还出品过许多印有人民大会堂图案的“纪念烟标”。这种烟标在原有文字图案的基础上,加印了人民大会堂图案以及纪念文字等内容。中国昆明卷烟厂出品的一款“大重九”烟标(图⑦),副版印有人民大会堂侧面图案。中国四川卷烟厂出品过一款“青城”烟标,副版印有人民大会堂正面图案以及“参观人民大会堂纪念”等字样。湖北省江陵烟厂出品过一款“画扇峰”(图⑧)烟标,副版印有人民大会堂侧面图案以及“参观纪念”等字样。中国安徽亳州卷烟厂出品过一款“亳州”烟标(图⑨),主版图案是人民大会堂侧面远景,其上方印有“为人民大会堂特制”字样。此外,中国蚌埠卷烟厂出品的“九兰”烟标、中国淮阴卷烟厂出品的“华冠”烟标、中国淮滨卷烟厂出品的“红云”烟标、河南漯河卷烟厂出品的“玉兰花”烟标等,分别采用摄影或绘画等多种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人民大会堂的雄姿。

哪些烟标值得收藏?

烟标即卷烟制品的商标,俗称烟盒,是世界四大平面印刷收藏品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还管它叫“烟盒子”“烟壳子”,或叠成三角形叫“撇撇”、叠成锁状叫“分子”等等。

烟标这一名词的出现,是这一收藏品升温发展的必然。它的意义不仅是将烟盒子、撇撇、分子等通俗叫法规范化,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烟标的收集、欣赏、宣传、研究和更规范地开展藏品交流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世界都有烟标收集者,对于他们来说,烟标的设计、印刷、制作水平和风格才是主要的,一个珍奇烟标的价值在他们心目中的价值远远高过卷烟本身。

套标是藏品中的珍品,烟标收集者对它尤为趋之如鹜。烟标收藏界将同一厂家生产的3枚或3枚以上的,有统一标名,设计风格和包装形式一致,有特定的主题内容,能连续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组烟标,简称为“套标”。通常以4枚、5枚、10枚为一套,其表现符号为4×1、5×1或10×1。

对于烟标的收藏爱好者来说,套标是藏品中的佼佼者。其原因有三点:一是套标十分精美,许多套标集诗、书、画于一体,令人赏心悦目;二是一组套标少则三四枚,多则十来张一套,要想集全,并非易事。对于收藏者来说,越是难收集的,吸引力就越大;三是套标出得最少,物以稀为贵。

中国是世界上发行套标最多的国家之一。就设计的风格而言;中国的套标最丰富多彩,它主要有以下三大类:第一类为标名相同、图案不同的图案标;第二类是标名不同的文字标;第三类为标名、图案均不同的图文并茂标。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类套标。第一类套标是通过一幅幅漂亮的图案,向人们展示了祖国河山的秀丽、中华历史的悠久、古今文明的璀璨。这类烟标又有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一为照相版,它把原物原景通过摄影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下来,再展现给消费者;另一为绘画版,它通过艺术加工,呈现给消费者的是多种艺术的结晶。这类套标还有一特点,就是一套之中的枚数相对多些,通常都是五枚或十枚一套,若能集全,放在一起观赏,岂不美哉?

“唐月舞”烟标

“唐月舞”牌卷烟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它的套标却是如此唯美动人。波澜壮阔的歌舞剧表演,美艳动人的女性演员,让消失的唐月舞再次跃然于你我眼前。

“千山”烟标

此套烟标包含了辽宁省鞍山市千山景区的十个景点,让人仿若游历千山一番。

“巴蜀”烟标

四川绵阳卷烟厂出品的“巴蜀”烟标,不但五幅泼墨山水画气势雄浑,副牌每首诗上面的题名更使人叫绝:“三峡天下险”“青城天下幽”“九寨天下奇”“峨嵋天下秀”“剑门天下雄”,它们画龙点睛地道出了巴山蜀水的特点。目前现存的烟标中,也少有五幅烟标集聚的“大场面”了。由此可见,套标收藏的难度是极大的。

“珍异”烟标

“珍异”很好理解:珍禽异兽,即珍稀动物。从大熊猫到孔雀雉,从丹顶鹤到金丝猴,无不符合“珍异”之头衔。

“西游”烟标

“西游”烟标色彩明润,画自生风,有种回到儿时看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西游记水墨动画片中的感觉。

还有一类文字烟标,利用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给人们满满的喜庆感。

“福”“禄”“富”“贵”“寿”烟标

看到这样的烟标,确实是格外的喜庆,尤其是过年过节的时候。

还有一类烟标图文并茂,具备了上述两类的特点,备受收集者的“溺爱”。

“金陵十二钗”烟标

南京卷烟厂出品的“金陵十二钗”烟标,十二枚一套,上面既有著名画家刘旦宅先生的画: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元春省亲、探春结社、湘云拾麟、妙玉奉茶、迎春诵经、惜春描园、凤姐设局、巧姐纺绩、李纨课子、可卿春困;又有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题的字;还有著名书画家陈大羽先生题的字。好诗、好字,好画,真真儿一个“三好”套标!

这类烟标是比较少见的,物以稀为贵,这也是收藏者为什么会如此青睐它的原因。

老烟标里的故事有很多,希望你我都能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去发掘,用自己的双手保护好烟标这块文化的瑰宝。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